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二)《我在美国当律师》(2)

张晓武有了律师执照后,首先选择自己事务所的最佳地点。在离163街不远的比斯肯大道(Biscayne Boulevard)13899号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办公地点。13899号是一座五层高的写字楼,由于楼上住着佛罗里达州参议院的院长,所以人家叫它“参议员楼”。楼下一层,有20多个小房间,分别出租给二十多个律师在里面办公。这些律师都是各自为战,二十多个律师就有二十多个律师事务所,每个律师的办公室门上都写着“××律师”的牌子,并不见“事务所”的字样,不明真相的人还会以为这是一个大事务所,实力雄厚,气势很大,实际上律师们互相之间毫不相干。这种景况,说不清是房东想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还是律师们自己想给人造成错觉,结果是这种错觉被许多人毫不怀疑地认同了。对招徕生意大大有利。

张晓武在一层的最里面租下一间屋子,每月租金450美元。接下来便是购置办公室设备。他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去讲派场,只能量体裁衣。一张总裁桌少则五六百美元,多则几千元,他买不起,但他想方设法地用自己最少的钱,去把事情尽可能办好。他就去买家具店的处理品。那张办公桌原本是比较高级的餐桌,桌面是黑色的玻璃,四条腿是黑漆的木腿,没有抽屉,之所以是次品,就是桌腿上掉了点黑漆,他花了99美元买下来了,而正品则要500多美元。他运回去将桌腿掉漆的地方用黑漆一涂,就和新的一样了。

椅子也是餐厅椅,比较高级,也是黑色的边,中间有白色的绒布,看上去很高雅。这椅子没毛病,只是配不上套——一般都是一个桌子配四把椅子或六把椅子,它却不知道怎么多出来了,不配套,没人买。晓武花30美元买下来了,原价得100多块钱。

接着他又买了一个书橱,原来也是餐厅或家庭厨房用来放餐具酒具的橱柜,又是黑色的,正好和桌椅配套。只因柜子的玻璃坏了,被削价处理,据说新的要四五百块钱,晓武只花了90块钱买下来,搬回去干脆把玻璃全部拆掉,靠墙一放,竟看不出原来是什么东西,别人会以为是专门订做的书柜。他在里面放上书,书柜里那高低不等的格子,倒显得很艺术。

他把家里的壁灯拿来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又买了几幅壁画和一幅金色的古色古香的世界地图。再在屋角放上两盆花,屋里顿时显得有了生气和活力。

购置这些东西,一共花了不到500美元,加上预交的两个月房租900美元和电话预定金200美元,总共1600美元,办公室的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了。看上去居然还挺像个正正经经的办公室。

晓武说:“置办这一切,得力于咱们中国人的勤俭传统。这个传统,并不是迁就贫穷和安于简陋,它会在很少的金钱面前。逼你想出办法,想出最佳方案。这是不是也证明咱中国人能发挥智慧!”

事务所就要开业了,晓武的心里却并不轻松。在此之前,他曾对一些同学和朋友谈起自己要开事务所的想法,大家几乎无不表示惊讶,都说:“呀,你这样是不是有点过于匆忙?资金是不是够?你要考虑到,在开业之前,要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到六个月左右,这样才敢开事务所,不然,前三个月没有客人的话,你怎么维持你的办公室的开支?”这些话确是经验之谈,在美国这个鬼地方,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

当时,他的太太虽然已经有正式的工作,但因为是新律师,工资不高,太太又习惯于美国人的生活水准,每月生活上开销很大,这使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节余来准备六个月没有生意的职业计划。但晓武思考再三,还是坚持要开办事务所,他想在自由竞争的美国开始一次不大不小的竞争。和美国律师竞争,在美国上层社会竞争——这真够刺激的,咱中国人未必就败下阵来,凭本事嘛!他甚至把这场竞争索性当作赌博,人在一生中很多时候,就像赌博,你不敢下赌注,还谈什么输赢!

晓武在律师事务所正式开业前,思谋着每一步计划,这时,他忽然觉得,原先在国内攻读的美苏全球战略,算是没自学。现在,他该为自己的事业,开始谋略一番了。开业之前,晓武在当地的《侨声报》上作了一个名片大小的广告,因为没有很多的钱,不敢作太大的广告。但广告却非作不可,于是,就量力而为,作个小些花钱少的广告。广告的内容也很简单:

(排版格式跟书上的不一样,采用哪个你自己定夺。他想,广告应当简而明,突出主题就行了。

广告是用中文作的,没有用英文。如果用英文作广告,他的名字就要拼成Xiaowu Zhang(晓武·张),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大陆来的。当时是1989年,那年春天北京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西方社会对中国大陆有一种偏见,这对张晓武开展业务极为不利。另外“Xiaowu Zhang”还会让人看出他来美国时间不长,连名字都没有西化。这是他的劣势。

在美国的香港人和台湾人以及去得比较早的大陆人的“张”字用的拼音是chang或者cheung,而且都是英文名字,“约翰”、“彼得”什么的,张晓武一开始很不愿意改洋名字,他这人的民族感情特强烈,心想,为什么要改名字?美国人找我来当律师,你就应该习惯于我的中国名字嘛!后来他发现,入乡不随俗,确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当时,他既要避免名字在客观上带给他的不利,又不想把父母给自己起的名字改得没有原来的样子,就决定用中文登了那个小广告。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