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五)《我在美国当律师》

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五)《我在美国当律师》

 

迈阿密的四个华人同行

 

张晓武自述——

1989年12月,在我的事务所正式开业之前,迈阿密地区已经有四位华人律师,一位姓林,一位姓李,一位姓姚,还有一位姓张。这四位华人同行的水平怎样,当时我也不大清楚。不过我想,这是个竞争的社会,如果你自己作得好,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我不知道我的出现,那四位华人同行有什么感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多一个竞争对手,就多了一份威胁。不过我想,我们都是华人,同奉一个祖宗,同行不一定就非得是冤家。所以,我尽力和几位华人同行保持友好的关系。

1986年我刚到迈阿密的时候,就在报纸上看到过林律师登的广告。当时除他之外,迈阿密还没有在报纸上作广告的华人律师。我在法学院生活很单调,同时出于对在美国开业的华人律师的崇敬,我曾往林律师的事务所打过几次电话,碰巧他都不在,我在他的录音电话上留下我的姓名和电话,请他回电话,他却没有回过电话。也可能因为忙,也可能他认为和我这样一个学生打交道没意思。我觉得很没趣,就不再找他了。

1987年9月,美国全国性的华人组织,“美华协会”在迈阿密成立佛罗里达州分会,协会在佛州的主办人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参加该协会。开会那天,我在会上见到林律师。这时候我已经来美国一年多了,对他早已失去了先前的那种崇敬感。当他听说我在诺瓦大学读法学院时,就客客气气地和我交谈起来。

我向他介绍我的太太卡萝里,他也和她闲聊起来。

我问他:“迈阿密的律师好做么?”

他说:“哎呀,不好做,华人少,我到这儿来是犯了一个错误。”

后来我了解到,他是18岁从香港移民到美国的。先在纽约上学,毕业后在纽约一个事务所做税法律师,由于在那里干活不顺心,就到迈阿密开起了自己的事务所。我见到他时,他大约30多岁的样子。年纪虽不太大,但显得比较老练。

我在法学院毕业之前,又给林律师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林律师,我快毕业了,想去你那里实习,不知是否可以?”

他说:“哎呀,不行啊。我这里没有那么多事可做……”我理解他的难处,在美国求职确实不易。

半年以后,我的事务所成立了,离他的事务所不到五分钟的路程。我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因为那里华人多。

我想,既然都是华人律师,经常在一起聊聊天,相互了解了解,不是件坏事。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把生意从美国人手里争取过来。后来我和林律师还是成了朋友。

林律师的特点是比较有正义感,每当他看见华人受人欺负,他总是挺身而出。他有一只手枪,一到关键时刻他就把枪掏出来壮壮行色。不过他倒是从没真开过火。而对方一看他有枪,就都不敢惹他了。

另外,林律师业务比较好,很专业化。我刚开始做律师的时候,做过一个餐馆过户的案子,是和他一块做的,我们分别代表一方。我发现他做得比较地道,各种法律文件非常齐全,和客人谈话的时候也显得非常有经验。

他对我讲过这样的话:“好多华人到了美国以后,意识不到律师的重要性,也不相信华人律师,往往找了白人律师,受了骗以后才来找我们。而且他们总认为华人律师应该少收一些钱,实际上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给你报更低的价格呢?我们懂双语种,我们的水平并不比白人差,应该报更高的价才对!”

我对此深有同感,于是也和他增加了许多共同语言。

迈阿密的另一位华人同行李律师是台湾人,据说他在拿到律师执照之前已经在迈阿密呆了七八年,开始在餐馆打工,打工期间读的会计师学校,拿到会计师执照之后又去读的法学院。我一直没有搞明白的是,一个靠打工交学费的人怎么能读得起法学院?

1989年4月,中国广电部一位副部长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台长去美国访问,迈阿密一位负责接待工作的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当地华人举行的一次欢迎聚会,席间,我认识了李律师。(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