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五)《我在美国当律师》(2)

李律师在律师圈子以外十分活跃,经常参加华人的各个社团活动,并且在佛罗里达州华人元老的支持下,成立了华人联合会,李律师做了华人联合会的主席。这在政治上是个聪明的举动,能提高知名度,对拉生意很有好处。当然,如果他天天忙于主席事务,他的事务所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客人。

不过,我倒是挺佩服他的社会活动能力。

后来,听一些我的客人讲,李律师一开始是在一个比较大的事务所做事,这个所的主要合伙人是韩国的荣誉领事,做移民的。他对中国市场比较重视,考虑到李律师在迈阿密时间较长,所以在李律师没有拿到执照之前就由人介绍,到他那里做事了。不久,李律师又离开了那里,这种变动,在人才流动的美国是常见的。

李律师曾经为一名美籍华人到台湾做过一次集资讲演。可见李律师的活动能力。

1990年7月,我和李律师在一起聊天时,谈到这位台湾商人的事,他说:“我不再给他当律师了,他妈的,有很多官司……”按说律师是不怕打官司的,我想他一定还有其他难言之隐。但律师得给客人的案子保密,这是职业道德。

迈阿密的第三位华人同行姚律师是个女的,是从纽约过来的,她的先生是美国人,叫包利切夫。他们两人都没有佛州的律师执照,所以,在佛州主要是做移民。按规定,只有纽约执照而无佛州执照,在佛州只能做联邦法(即美国联邦议会制定的在全国通用的法律,移民法即是联邦法),不能做离婚法、房地产法等等佛州议会制定的法律。

姚律师我没接触过,只是通过我的客人知道一些她的情况。

姚律师现在仍在做,但我从没有见到她在报纸上作广告。

迈阿密的第四位华人同行张律师是牙买加华人的后裔,不会国语,不会广东话,只会讲一点客家话,他的客人大部分是一些牙买加人和客家人。我和他见过面,但接触较少,因为不讲一种语言,不看同一份报纸,很难交流。跟牙买加华人聊天儿,只讲英语,感觉不对。

迈阿密就这么几个华人律师,这地方能养四五个华人律师,足以说明佛州有足够的华人生意,同时大家又做得很不容易。

其实,迈阿密并不是华人最多的地方。美国的华人主要聚集地是加州洛杉矶和纽约,据说加州有50万左右的华人,纽约有近40万,据统计,美籍华人总数约占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那就是200万。除纽约和洛杉矶之外,分布在以下几大地区:亚特兰大,西雅图,休斯顿,芝加哥也有一些,再就是佛罗里达了。

美国人口增长速度很慢,最近几年,一直是两亿人口。中国人到了美国,并未因这里不控制生育而多生孩子,他们在养育后代这个问题上,也变得和美国人差不多了。

1989年我的事务所成立之前,我曾专程去洛杉矶进行华人律师的市场考察,那里的华人律师很多。中文报纸上华人律师的广告一下就有二十多个,显然竞争很厉害。这些华人律师大都是父母那一代就到了美国,或者还早一些。他们大多在台湾或香港受过高等教育。

 

佛州华人“窝里斗”

 

李忠效手记——

记不清“窝里斗”这个词是什么人发明的了,抑或是台湾的文坛奇才柏杨先生?在我听张晓武讲述佛州华人报纸的激烈竞争以及佛州华人社团林立的情况时:“窝里斗”一词便立即从我大脑记忆里涌了出来。

张晓武说,迈阿密的华人并不多,实际上一份中文报纸就是绰绰有余了,但是许多人非常热衷于办报,据说经济上可以通过收取广告费盈利,政治上可以通过办报认识很多华人,提高自己其它生意的收入。因此,华人不多的迈阿密,竟有三四份中文报纸。

在张晓武律师事务所刚开业的时候,当地的中文报纸比较有影响的就是佛州《侨声报》,双周刊。张晓武的只有名片大的广告就是在这家报纸上作的。报社的老板是香港来的一位中医,所以报纸的风格比较偏重广东、香港色彩,文章中夹杂着许多那一带的方言。

不久,从纽约来的一位美籍华人时××要在迈阿密建一座中国城,投资购买地皮的同时,在迈阿密创办一张新的报纸《迈阿密时报》。报纸的负责人是一位从大陆来的文人。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