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十六)《我在美国当律师》

在美国找工作
张晓武自述——
有好多从大陆到美国去的留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来找我谈身分的问题。很显然,他们不想回国了。
有一天,一个北京来的留学生来找我。我对他说:“你学的专业,将来都有学位,关键是要找一个雇主,找公司聘用,才能解决身分问题。”
“怎么找呢?”留学生问。
“首先要寄简历,写申请书,申请书的语气和内容要自信一些,不能谦虚。中国人一向引以自豪的谦虚的美德,在美国不实用。你谦虚,人家反而会认为你无能。简历和申请书都要用激光打印,这样比较漂亮,因为美国人比较讲究形式,讲究外表。”
他说:“我有书面的简历。”我让他拿给我看看。
我一看,他的简历和申请书都是用打字机打的,但打得很难看,装帧很简单,英文水平也很差。我说:“要是我做老板,收到这样的简历和申请书,啪!就扔纸篓里去了。因为一天我要收到十来份这样的求职信,能注意看其中的两份就不错了。有的材料装订得像书一样,非常漂亮,我当然喜欢看这样的。怎么样能在大老板繁忙的工作日里抓住他的注意力呢?必须注意外包装。”
他有点不好意思,伸过手来想把申请书拿回去,我没有马上给他,继续对他指点:在美国找工作,英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更多的时间是与讲英语的人打交道。你看你这么短的一份文件,英语拼错了好几处,语句也不够流畅,这样找工作就很困难。有些工作,比如我们作律师,要求英文表达非常准确,英文的‘will’和‘shall’,都是‘将来’、‘将要’的意思,可哪一个是含有‘必须要做’的含义?这很讲究,在合同上用错一个字。人家可以不执行。”
这个留学生听了不住地点头。
我继续告诉他:“你求职信上的口气,很不自信.老板就会对你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他要你来就是要让你独挡一面,恨不能让你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结果你让他感觉你只能干半个人的活,他会用你么?再以我们律师为例,人家问你:我母亲有绿卡,能不能给我申请?你说:应该可以申请嘛!‘应该可以’,很不肯定,客人愿意找你么?不会愿意。假如有人来问我,我就会说:这当然可以了。光回答‘可以’还不行。人家要问你:多长时间?你若没经验,就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客人说。母亲有绿卡,属于传统的第二优先,一般排队要两年多时间,加上行政处理,具体受案,使馆来回邮寄的时间,六至八个月,这样加起来,实际上要等三年左右,你把这些情况都对客人讲清楚,客人就会相信你的能力。老板对雇员的要求也是这样的。”
我把求职信还给对方,他十分感激地说:“张律师,您说的这些对我太重要了……你能不能再介绍点这方面的知识?”
人家来找我咨询,是付费的,我当然应该多告诉他一些东西,这是个职业道德嘛!于是我接着说:“你看你到我这儿来,穿着西服,似乎很正规,很庄重,可是你看你的衬衫,洗得都快透明了,也不熨一熨,而且是大领子,现在已经过时了。你看你的西服是灰色的,穿蓝色衬衫,配一条红色领带,颜色不搭配。你的皮鞋也不擦油,鞋边都磨得发白了,还是高跟的。你的指甲这么长……这样子去找工作,老板和你一面谈,印象就不好了。仪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许多东西,比如是不是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的风俗习惯?不能一看就知道你是从第三世界来的,使人家对你的水平能力、能否胜任工作等等产生怀疑。所以。还要注意本人的外包装。要改变自己,比如,衬衫要穿小领的,领带和西服的颜色要搭配好,皮鞋要买庄重一点的样子,高跟早已过时了……”他装了一脑门子找工作的学问才离去。
我经常给中国大陆留学生介绍这些经验。我的着装:西服都是笔挺的,领带是丝绸的,衬衫穿过一次就洗一次,要熨、不能打皱。皮鞋比较保守,没有高跟。指甲修得很好,这也是一种文化,尤其是一种西方文化。
第一次和人见面,要自报姓名:迈克·张,很高兴和你见面……
跟人握手,眼睛要注视对方的眼睛。中国人的习惯是,双目对视不礼貌,在美国如果按这套去办,人家会觉得你怯懦,缺乏自信。你要是男的,人家会认为你有同性恋倾向;你要是女的,人家会认为你过分腼腆。
在谈论正事之前,要谈一些看上去很随意的东西,像今天气候挺好,你办公室装饰得真雅致,或者公司的地点不错、交通很方便之类。讲话风趣一点,但不能过分轻佻随便。得体的讲话,可以缓和气氛,去掉与对方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还可以给老板这样的印象:你已经美国化了,可以胜任公司的工作。(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