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的太太卡萝里 (二) 《我在美国当律师》

中西合璧:迈阿密鸳鸯
李忠效手记——
近年来,由于中国人与外国人结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也越加关注这种婚姻状况。国内的很多报刊亦热衷于披露这方面的消息,但大都是述说跨国婚姻之不幸的,为此还引来不少社会学专家的宏论。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很有意思:《我爱你,但受不了你!》,《文化差异,影响婚姻生活》……
美国的陈燕妮女士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与不少毫无爱情的‘过埠婚姻’相反,一些确实完全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跨国婚姻却也难逃破碎的结局。社会学专家指出,这种婚姻的破碎,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双方的文化差异导致的……”
尼泊尔有位叫路元的写道:“其实,跨国婚姻与同胞婚姻有相同之处,即婚后马上踏入了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之中,而两个人踏的节拍不同,难免引起磨擦、冲撞。不同的是,由于两个人背后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随时随地在起作用,而且现实生活的大幅度动荡,使得这种磨擦与冲撞异常明显和激烈……”
陈、路二位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我在考察了张晓武与其太太卡萝里的家庭生活之后,我发现对于跨国婚姻的研究,会有许多课题不断出现,因为这种婚姻状况,会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再是凤毛麟角。
张晓武结婚以后,就向太太宣传:“在中国,妻子就是做饭,打扫卫生,丈夫出去做生意。”
卡萝里当时没到过中国,她毫不怀疑丈夫的话,她认为这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张晓武也不知道现在大陆上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子,他在大陆时还是个学生。他只记得他在青岛时,想学着做饭,母亲说:“没出息,这事都应该老婆做嘛!”所以他不会做饭,在家也从不干活。他把母亲说过的话告诉卡萝里。她只是笑,不说话。她的观察力很强,她从他们一起生活的那些日子里,已经知道他的生活能力和态度了,所以她为丈夫操持家务。毫无怨言,觉得理所当然。
卡萝里的美国饭做得很好,晓武认为挺好吃,但就是老吃不行,吃久了就会想中国的饭菜,想中国的生活,进而又想到中国的文化。有时他老是问自己:我跟卡萝里结婚,是不是犯了一个错误?但又想,如果有错误的话,那是我的错误,不是她的错误。在感情和婚姻问题上,她非常纯洁、真挚。也许找个中国女人做妻子,生活上会更舒服些,但感情与生活,又不是一回事,因此,我找了卡萝里做妻子,生活上的一些不习惯的地方,应当想办法克服。
卡萝里过惯了美国人的生活,消费水准比较高,因此晓武说:“她太能花钱了。”除此之外,卡萝里没有可非议的地方,“她在哪一方面都比我做得强。”他对朋友说,“差异到处都有,如果互相爱,这就要求双方都要有极大的宽容的态度,慢慢理解和适应对方,这样,生活反而会变得更有意思。在这种情感基础上,我们是不容易分开的。”
由于文化的不同,美国人对爱的认识也是和中国人不一样的。美国人认为,喜欢你,愿意和你在一起,这就是爱。中国人的爱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东西,很难下定义,只能用行为来表示。比如,张晓武每次在外面吃到一顿好饭的时候,就想:如果能把卡萝里带来吃一顿就好了。他认为,这是高度爱的体现。
美国的爱没有牺牲;中国的爱则充满了牺牲精神,没有牺牲就谈不上爱。
张晓武与卡萝里的爱一开始是美国式的,渐渐地就变成中国式的了。就连卡萝里也常常体现出一种牺牲精神。她经常对晓武说:
“晓武啊,我看你不太高兴,不太幸福啊,你任何时候都可以离开我。如果你找一个中国女孩,会感到幸福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
张晓武自然很受感动,他知道卡萝里非常爱他,她能说出这种富有牺牲精神的话,正是因为太爱他。
“我可以找一个会做中国饭菜、生活上让我很舒适的中国女孩当伴侣,但是,如果没有感情基础,我反而会讨厌这个女人,我会永远跟她没有共同语言,我会永远地想念你。生活方式上的相同,未必有精神的默契。我为什么要离开你呢?”
美国人的业余生活比较封闭,上班之外的时间,就只和情人在一起,过小日子,虽然偶尔也出去旅游,但那在业余生活的总时间里只占很小的比例。美国人之间很少聊天儿,很少海阔天空地谈什么国家、政治、局部战争,或者谈各种理论和各种历史的话题。美国大概可以称作是:开放的国家,封闭的个人生活。(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