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的太太卡萝里 (三) 《我在美国当律师》

第五章 我的太太卡萝里 (三) 《我在美国当律师》

 

美国儿媳见中国公婆

 

李忠效手记——

我们在《国际浪漫行动》一节中曾介绍过,张晓武的母亲在接到儿子通知她已在美国结婚的信时,怔了半响,无可奈何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五年之后的1992年底,当张晓武给父母写信,说他要带自己的太太卡萝里回国探亲的时候,一时间让他的父母着实有点不知所措。

1992年初,张晓武曾回过一次青岛,那是他到美国归化以后第一次回国。他在美国已经养成了每天洗澡的习惯,回到青岛的家里仍然“积习难改”。家里有一个用了多年的电热水器,可能因为用得久了,温度总是上不去,淋出来的水温度很低,冬天里便显得有点冷。离休在家的老父亲怕留洋回来的小儿子感冒,就亲自用自家的小锅炉给他烧水洗澡。老太太心疼老伴太辛苦,便对儿子的“坏习惯”有些不满。而现在,儿子要带个美国太太回来,做母亲的心想:一个留洋变“洋”了的儿子就够忙活的了,如今再回来个名副其实的洋媳妇,那还不得把全家累死?

老太太对女儿说:“告诉晓武,他们别回来了,反正当初结婚之前我们也没看着,现在见不见都一样!”那意思显然是对儿子当初“先斩后奏”的做法表示不满。

女儿说:“人家卡萝里要回来拜见公婆。怎么好拒绝呢?”

“那就让他们住宾馆吧!不然招待不好,还挺麻烦。”

女儿通过越洋电话把老太太的意思转告给晓武。晓武沉默了片刻,马上征求卡萝里的意见。两人用英语叽叽咕咕说了半天,最后晓武告诉姐姐:“卡萝里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还是希望能住在家里。”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既可以解释为传统的中国人对婚姻的一种无奈心境,也可以解释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当晓武用这句中国的俗语把卡萝里的意思传到母亲耳朵里的时候,老太太先是被感动了一下,接着便又是无可奈何地说:“那就让他们来吧!”

接下来老太太便发动在身边的儿女,献计献策。抓紧改造卫生间的各种设施,把电热水器换成了燃气热水器,抽水马桶和洗手池都换了新的。给小两口准备的卧室也精心装饰了一番。

1993年春节前夕,卡萝里终于见到了她一直想见的中国公婆,还有哥哥姐姐。

婆婆主动拥抱了洋媳妇,公公则以老军人的正儿八经的表情和儿媳握手表示欢迎。小侄女向卡萝里送上一束鲜花,卡萝里高兴地拥抱了她。

“我很nervous(激动),非常,特别……”卡萝里用她刚刚学会的几句汉语单词夹杂着英语向张晓武的家人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

对卡萝里来说,到了青岛,才算真正开始中国的家庭生活。在这里,她将了解到她钟情的丈夫曾经怎样生活,同时。她将知道她是否被这个家庭所接纳。当她从晓武的口中得知,父母亲和哥哥姐姐为了迎接她的到来,好一番忙碌,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的时候,她深深地被感动了。

卡萝里过去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虽然她嫁了一个中国丈夫,但对丈夫身后的祖国却很陌生,因为在美国,有关中国现状的宣传品非常少。她到北京时看到街道两旁的高大建筑,非常惊讶地说:“北京很现代化呀!”到了青岛,看见张晓武家是一幢别墅式的二层小楼,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还有一个养鱼池,她也感到出乎意料,不由得叹道:“院子很好,房子也很好,很漂亮!”

卡萝里拿出一本书对晓武的姐姐说:“这个书写得不好!不真实!”

那是一本英文版的书,晓武的姐姐看不懂,只见上面有不少中国人穿长袍马褂的照片,就问晓武是什么书。晓武说,那是一本台湾人写的关于某个人物家族史的书,卡萝里为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就找了一些关于中国的书来看,错把这本书上的历史内容当成中国的现实了。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而这种误会至今还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存在着。许多外国人看了几部反映中国历史题材的电影,就把那些历史画面与中国的现实划等号的事情,比比皆是。

张晓武的父母亲都是老革命,他们的那些老战友们听说张家的洋媳妇回来了,感到十分新鲜,借拜年的由头都想来瞧一眼洋媳妇,这样,家里的客人络绎不绝。年老的人们不习惯睡懒觉,所以拜年也常常来得很早,面对这么多好奇的客人,晓武的姐姐不得不去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卡萝里。(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