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的太太卡萝里 (三) 《我在美国当律师》(2)
“这么早就起床?”卡萝里睡眼惺忪,不解地问姐姐。
“爸爸的朋友,妈妈的朋友,看看你。”
“为什么?”
“你,美国人,漂亮。”晓武的姐姐用卡萝里可能听懂的汉语单词对她说。
“漂亮?”她耸耸肩。
没有让客人久等,卡萝里走进客厅时的确很漂亮,很礼貌。她尽可能地回答一些简单问话,实在听不懂,她会说:“对不起,我听不懂。”
一连几天,她竟然没有厌烦这种千篇一律的接待工作,甚至和那些老头老太太挺投缘,有一回竟同他们谈起了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有一位国务院的部长见了卡萝里,高兴地说:“老是说外国人把我们中国姑娘娶走了,今天,我老头子可是看见我们中国人把外国姑娘娶回来了!”他拍着晓武的肩膀说,“好呀小伙子,好!”
晓武微笑着把这话转告卡萝里。卡萝里思索了一下,说:“我的先生,优秀。”
满屋子的人为她这样坦率地夸奖自己的丈夫,感到愕然。
“真的,他很优秀,很好,我很喜欢他。”卡萝里一连用了三个“很”,并不理会别人的愕然。
晓武向大家解释:“美国人就这样,怎么想就怎么说。在他们看来,谦虚就是缺乏自信心。”
卡萝里的坦率并不仅仅表现在她认为“好”的事物方面,也表现在她认为“不好”的方面。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外国儿媳见中国公公的小品,中国人看了哈哈大笑,卡萝里那天晚上看这个小品时却一直没有笑。虽然她的汉语水平还不能听懂所有的台词,但是她从演员的举止和表情中看懂了小品的内容,她对晓武的姐姐说:“不好。”作为中国人的洋媳妇,她对这个小品表现出了异常的敏感,她认为小品既丑化了洋媳妇,也丑化了中国人。这大约是小品的编导所始料不及的。
卡萝里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背景都与中国不同的遥远的国度,她的生活习惯也就因此而与中国人不同。她在青岛的一举一动,都是亲友们关心和谈论的话题。
晓武的姐姐说,卡萝里有很多“优良”习惯。早起,必定要洗澡的;洗衣服,必要去洗衣店;卧室,必定乱七八糟;喝水,必定要喝矿泉水……
晓武的母亲说,“老天爷,幸亏就一个美国儿媳妇,多了,真是招架不住了。”
话虽这么说,但家里人很喜欢她。
老太太曾经为不知给美国儿媳妇做什么饭吃感到发愁。
(不要空格,接上段话)晓武说:“在美国我曾经带她去中国餐馆。随便做吧,我吃什么她吃什么。”
张家习惯,每天早晨喝大米稀饭,吃茶鸡蛋。卡萝里见晓武吃得很香,她就跟婆婆说她要把这两样都学会。开始她不知道茶鸡蛋是什么东西,不敢吃。晓武姐姐告诉她很好吃,并教她怎么吃。她尝了尝,觉得好吃,竟一气吃了三个!
有一天,卡萝里说她要给全家人做一顿中国饭,不让别人上厨房。大家都不知她有什么拿手好戏。很快,饭做好了,大家到餐厅一看。原来是煮的方便面,每人一碗,只是在方便面里加了鸡蛋、红肠和几片青菜,全家人不由得都乐了。为了不让她失望,爱吃的不爱吃的都把那碗美式的中国方便面吃下去了。不到下午三点,晓武的父亲就悄悄对女儿说:“太饿了,我要去吃点东西了。”这件事在后来好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张家的家庭“佳话”。
卡萝里看见中国女孩穿旗袍很漂亮,于是对旗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走在外面追着人家穿旗袍的看,走进商店见了旗袍便不愿挪步。为了满足她对中国旗袍的钟爱之情,晓武的哥哥姐姐每人送她一块旗袍料。(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