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猪尾巴”要出国 (二)《我在美国当律师》(4)

每次丽迪都把来人挡在门口,谁也不知道她在屋里干什么。当晚,张晓武仍没走。

第三天,又是一整天。他们都感到有些累了,这时才觉得老这样神神秘秘地关着门会引人怀疑而惹出麻烦的,于是决定晓武当晚撤出。

丽迪送晓武出门,守门人发现她送一个中国人出来,而且不知他是什么时候进去的,大为惊奇,两眼瞪得像铜铃儿似的,神情显得十分紧张。

接下来,张晓武就发现,不论他和丽迪走到什么地方,背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使他们无法尽兴游玩。这情况使他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如果被有关部门收审,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于是他决定尽快离沪。到达上海的第七天,他恋恋不舍地向丽迪告别,匆匆登上了去青岛的轮船。

他在上海滞留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这仅仅几天的时光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在那种紧张的情况下,和一个法国姑娘在一起,很刺激,很快乐,他终于跨越了那道人生神秘的警戒线。这种感觉一直让他回味了很久很久,她是他一生中可纪念的经历。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的寄托都在来往的书信上。这时的书信,已揭开了初恋开始时的纱幕,而变得炽热、火爆。

“来往的信件在路上碰头,写信等信成了盘踞心窝的两件大事。”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年轻时和胡墨林女士通信时总结出来的感受,张晓武觉得非常准确,并几次把这段话抄写给丽迪。

只可惜,时间不长,丽迪在中国的聘期已满,她不得不回到法国巴黎去。地理空间为鸿雁传书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浪漫的法国姑娘无法不正视现实,彼此的信也只有渐渐少了……

张晓武聊以自慰的是,无论是小林姑娘还是丽迪小姐,虽然交往短暂,但毕竟让他感受到了一段无忧无虑青春焕发的美好时光,她们使他感知了女人,了解了女人;又从女人,了解了人生,了解了自己。

晓武很想写首诗来赞扬他心中的女人。

女人是一本书,一本永远翻不完的深奥的书;女人是一把琴,一把能奏出无数美妙乐曲的琴;女人是一首诗,一首朦胧、浪漫、抒情而又残酷的诗;女人是一片云,一片永远飘忽不定的云……

在丽迪之后,一直到与美国姑娘卡萝里小姐结婚之前,张晓武的生活中又出现过女孩儿,但都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与她们成为伴侣,但他对她们的印象都不错。他也是个讨女人喜欢的男人,他的机敏、睿智以及坦荡诚恳,常常首先从女人那里折射出光芒,而使他也认识了自己。

几年前,我曾读过一本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小说主人公是一位流亡国外的捷克青年医生。他因自己的国家受到苏联军队的入侵而无家可归。他的内心十分压抑,于是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感情的驿站,女人的怀抱是他孜孜以求的温柔之乡……当时我对米兰·昆德拉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还不能理解,但是在采访了张晓武之后,我不但忽然理解了米兰·昆德拉,也理解了张晓武。文化人的情感比一般人要脆弱,在逆境之中,他们更需要在异性那里寻找精神的安慰。张晓武对自己的爱情史虽未讳莫如深,但他并不随意谈起。因为,他的爱情史中溶进了他在逆境中困境中对人生的参悟。

丽迪走了,带走了张晓武的梦,从梦中醒来的他必须重新面对现实。

但现实对他仍然冷酷无情,现实把僵硬的脊背,冷冷地横在他的眼前。

1982年,大学毕业之前,张晓武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考试,他报考的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他听说那里招十名英文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将送到各驻外部门工作,心中非常兴奋。他觉得如果能被录取,他将像登上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无尽的前程,会使他的生命力尽情挥洒。

考试不久,他收到一份成绩单,他的成绩名列第11名,让他等待着复试通知。可是一直到他毕业离校,他也没有收到复试通知,也就是说,他失去了扬帆远航的机会。他对此非常不解,好心的同学们都为他扼腕叹惜。

考不上研究生就要听从大学的毕业分配,以他的成绩。他有权力有个好的期待。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把他分配到青岛市一个中专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当英文老师。而那些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同学却都分到了中国外贸进出口公司和海关等显赫的单位。张晓武的自尊如被一把钝斧,用力地砍斫了一下。他恼怒之中,去找系领导论理:“为什么把我分到这样一个不重要、不体面的单位?”

对方说:(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