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十一)《我在美国当律师》(2)

张晓武到台湾去考察过,他的感觉是:台湾空间很小,似乎因为小,而到处都挺拥挤。台湾没有美国那种诱惑力,难怪很多台湾人向往美国。

当然也有个别台湾人到了美国以后感到很失望,不愿呆下去,这种人的比例比较小。而且,各国移民中,都有这种情况的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去美国呢?日本最大的问题是工作特别辛苦,生活节奏太快。相比之下,赚得钱就不如美国人的钱多。在日本,贷款买一幢房子,要还100年才能还清。另外,与台湾一样,生活空间太小,拥挤得像生活在樊笼里一样——张晓武的日本客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国家。张晓武去过日本,因时间很短,没有太深的感受。只觉得日本人来去匆匆,很辛苦,没有美国人会生活会享受。

张晓武的客人中,还有许多欧洲人,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瑞典人都曾找他办移民。他们为什么要到美国来?英国人认为,英国经济衰退、物价飞涨,半个多世界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让人非常压抑、沮丧;法国人也有同样的感觉,法国的税收比较高,做生意的自由度也不如美国。在英国和法国,成立公司要有注册资本,否则成立不了。而在美国,交给律师几百块钱,一切手续由律师去办,就可以成立一个公司。赚了钱自主性非常强,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英国、法国和中国类似,各方面的限制比较多。也许,这些国家和中国一样,历史都比较悠久,于是,作为国家机器,负荷就比较沉重,这沉重中包括历史积累下的治理国家的措施,及至那些由历史沉淀下的古老而滞重的东西。美国是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什么都可以试验性地去做。条条框框,相对要少得多。

对税收抱怨最大的是北欧的几个国家。像丹麦,所得税高达百分之六十左右。有的人认为,干活很累,挣的钱扣去税金,所剩无几,还不如不干活靠福利金过日子。福利金倒可以拿到2000美元左右。

张晓武给很多丹麦和瑞典人办过身分,这两个国家接近北极,气候非常寒冷。这两个国家的人都愿意到佛罗里达来居住,一到佛州就不想走了。他们冷够了,特别留恋迈阿密温暖的阳光。

欧洲人办身分,移民局的人对他们的态度要好得多,移民官都是白人,他们觉得欧洲人是“自己人”。

许多人把美国作为移民的第一理想,由于加拿大离美国很近,就把加拿大作为第二理想。其实这种考虑,未必是全面的。加拿大是福利国家,工资比美国低,做生意的限制比较大,有很多加拿大人也想往美国去移民。

总之,美国是全世界有移民倾向的人最向往的地方。美国对这些人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在为各国移民办案的过程中,张晓武如置身于全世界,世界在他眼前浓缩在这些移民们的身上。这使他有可能非常理智地认识各国,尤其认识美国和中国。他认为,中国在日渐强大,在这强大的过程中,出国潮会减小。而移民在美国的华人,也会由于祖国的强大,在美利坚这个由诸多移民组成的国家中,伸直自己的腰。

 

美国移民法和我的归化

 

张晓武自述——

世界上有移民局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一些国家也有。但所有国家的移民局都不像美国的那么专业化,移民法也不如美国那么具体、繁复,美国的移民法已自成一个体系。一个案子怎么判法,案例多着呢,在这一点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与美国比。

美国最早的移民法是在独立后制定的。那时的移民法比较简单,移民官的工作也很简单。有个笑话说,那时的移民官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新入境的人乱起名字。

当时有很多人到美国来,船到港口,移民官已经等在那里,就地给他们登记入境。先问叫什么名字,然后根据你名字的发音,在一张身分证上用英文填上你的名字,发给你,这样,程序就完了。不像现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拼。

根据发音填名字,就难免出错出笑话。比如说问我:“你叫什么名字?”

“张晓武。”

他会叫成“江社无”。然后就给你填成了“约翰·社无”,你就成了这个新符号的主人。

我的英文名字“迈克”(Michael)是归化(入籍)的时候起的。以前人家就叫我“江社无”。“江”,美国的俚语是厕房。另外,“江”给人的感觉是个老老实实的农家小伙子,黄头发,(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