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场风云 (四) 《我在美国当律师.》(2)
我把这话告诉了滕×,他却不屑一顾地说道:“扯淡!”
后来我了解到的情况可以证明,尽管车×的为人让人失望,但他在失去滕×之后表现出来的伤感,可能是真实的。
滕×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曾经是一个红卫兵组织的头头,那时车×只是滕×手下的一个小人物。滕×的人缘特别好,在北京有很多朋友。据说他在内蒙插队期间和当地蒙族人也相处得非常好。他是知青的头儿,在当地很有影响,如果汉族人和蒙族人打架,只要说:“我是滕×的朋友。”蒙族人马上放你走。
车×办公司的时候,滕×正在北京一个机械研究所工作,他和别人一起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千斤顶,还获得过国家专利。车×去找他,想让他出来干公司,他没同意;后来车ד三顾茅庐”才把他请了去。去了之后一直给车×当副手,并且一直忠心耿耿。H公司一天天壮大起来,可以说滕×倾注了许多心血。后来由于车×滞留美国不管国内公司的业务,H公司便被一家下属的主力企业全部兼并了。
车×留在美国,可能是想在美国另干一番事业,也许他原以为滕×仍会和他一起干的。可是这一次他看错了。重友情的滕×在车×失却良心的时候,毅然割断了他们的友情,把公德摆到了第一位。
与车×的财迷心窍、背信弃义相比,滕×发现我是个讲义气、守规矩的人,于是我们的友谊在一天天加深。他比我大十来岁,但他对我这个小弟弟却十分看重,他认为我这个人头脑比较清楚,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决策,只要有好的机会,可以做大事情。
我与H公司合资办公司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滕×这样一位朋友,如果我现在有了什么好的项目,可以绝对放心地放手让他去做,不管我投多少钱进去。他是绝对高档次的高级管理人员。他没有上过正式的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一边工作一边读各种业余大学,现在他有法学、会计学等三个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我算了一下,他前前后后上学的时间和我一样:21年。
在和H公司分手以后,我们又勉勉强强维持了二年多。
今年年初,我在北京时,收到滕×和莫西发来的传真:张律师,我们的绿卡收到了,非常感谢!
我在替他们高兴的同时,也轻舒了一口气。
现在我可以考虑公司将来的去向问题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是个股份公司,虽然H早已经没有一分钱在那里,这是个法律程序问题。如果我高兴,我可以告H违约使我失去机会,从而使我损失多少多少。机会这个东西是没法计算的,说多少是多少。只不过这种官司没多大意思就是了。
公司从1990年11月开始合资到现在,已经经营了两年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它养活了五六家人,并且给与我合作的两个朋友解决了身分,我也挺满足。
我与H公司是不欢而散,但与H的两位雇员,我倒是善始善终。
车×至今下落不明。据说中国的公安部门已对他立案侦察。
中国官商大赔本
张晓武自述——
经过这几年经商的实践,我已经积累了很多搞批发和搞零售的经验。只要掌握好信息和货源,马上就可以做起来。但是,如果不了解美国社会,就很难。
台湾人十年前到美国做生意,开始也是通过中间人,他们赚得并不多,利润很低。现在他们已经对美国熟门熟路了,厂商直接到美国来建立销售点,这样就少了一层中间人的盘剥。
现在的大陆跟台湾以前一样,不知道美国的生意应该怎么做,很多厂家只要能把货卖出去,而且换回来的是外汇,就很满足了。至于到美国建立销售店,一是没有能力,二是担心很多。
大陆的厂家到美国去,首先是很多在美国的华人想赚他们的钱,那是一些美籍华人的掮客。怎么赚呢?你这个大陆厂家不熟悉美国情况,货压着就卖不出去;而我已在美国多年,熟悉情况,我可以卖出去。你卖不出去的货当然要压很低的价向外处理,我接过去,一下就赚好多。(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