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场风云 (四) 《我在美国当律师.》(3)

所以有人说:能力、技术和关系,本身就是不动产。

有的人,仅仅因为与大陆的人有关系,就可以轻松地调动几百个货柜满世界跑。他只需拿出少量的钱去填饱某些大陆实权者的私囊,他就可能赚到大把大把的钱。而那些真正创造社会产品的人,在那里辛辛苦苦地流汗,却得不到多少利润。工厂为了创汇,常常被中间人把价格压得很低,甚至赔本出让。有的是某些掌握产品的有权的人吃了中间的好处,自己主动压的价。至于企业亏多少,他们是不管的。

香港的A公司在美国打官司,多花一分钱都琢磨半天.而大陆公司去的一些人,却极少考虑公家的利益,只要自己能得到彩电或者得到些美元,就放弃原则。美国的一方靠什么赚钱呢?不光是价格上赚钱,和你关系好了以后,就要求你给DP,就是付款期限。例如,规定90天付款。但90天以后,就说这笔账收不回来了,变成死账,然后就一笔勾销了。你大陆公司怎么到美国来查?这样,美国人赚了钱,大陆公司的一些经办人也得了好处。比如说发出去两个货柜,一个货柜5万美元,两个货柜就是10万美元,就是无论美国哪个穷光蛋骗去这10万美元也可以作为资本再去做生意了。谁吃亏?大陆的工厂吃亏,中国国家吃亏。

大陆公司用DP让美国人赚了钱,乃至被骗,这种现象多有发生。局外人看得很清楚,这场骗局,实际上是里应外合才能做到的,即美国商人和大陆公司的一些经办人,联手得利,骗了大陆公司。我有很多客人,在美国都是进口商、批发商,他们就报怨:我们和大陆的关系不行啊,不能跟这些人比,他们做的是无本生意,大陆与他们做DP,不花钱的,把货拿来以最低的价格冲击市场,我们的货卖不出去,只好压低价格,我们就受损失,同时中国的工厂受损失啊!中国的贸易公司受损失啊!

这种情况对谁有利呢?对中间人有利。对谁不利呢?整个对中国的产品出口不利。比方说,正常的价格是10万美元成交,由于一些有关系或能挖关系的人通过不正常手段,8万美元就可以买到,那么后来的人如果想赚钱,必须想办法用7万、6万或更低的价格成交,再后来的人还要压价,结果,中国产品的价格就不断下降,使中国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上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也只有大陆的官商才能创造出来,台湾的老板是不会让他的货物变成死账的。据说中国目前的非国营企业的比例在不断扩大,能达到百分之四十几,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能好一些,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遏制“死账”现象或过分压低产品价格的现象,那时候中国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公平的竞争。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张晓武、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我在美国当律师》

第四章 商场风云 (四) 《我在美国当律师.》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第四章 商场风云 (四) 《我在美国当律师.》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