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诺瓦之恋 (二) 《我在美国当律师》

第二章 诺瓦之恋 (二) 《我在美国当律师》

 

校园里的书店经理

 

李忠效手记——

张晓武的犹太干妈菲比一家对他实在太好了,好得让他很不安,以至在学院开学后的第五天,他便毅然从干妈家里搬出来,先是住了几天公寓,然后又住到学校宿舍里去了。

有人或许会不理解张晓武的举动。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人,竟然要离开可以给他温暖的环境,搬到公寓乃至宿舍去住?但张晓武是个有个性有追求的人,他要走一条自我奋斗的路。他不愿依赖别人。他善良,因而他不愿给同样善良的菲比妈妈增加负担。何况,他觉得,一开学,他每天的时间都要精心计划,合理使用。他要过和别的学生一样的学生生活,舒适的家庭生活对他是不利的。

在菲比家里,干妈、干姨、干爹、干哥、干嫂,乃至他们的亲戚,对张晓武都特别热情,都愿意和他聊天。他们的阅历和兴趣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喜欢谈的话题也各不相同。干妈菲比喜欢谈历史;干姨卡西喜欢谈文学;干哥司各特对中国的法律和音乐格外感兴趣,他有音乐、考古和法学三个学士学位,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他的话题也就最多;干爹艾略特没有上过大学,是从当出租车司机开始,从美国社会最低层干起来的,所以他最爱聊美国社会。张晓武自己平时涉猎之广,和他们谁都能聊得起来。于是便成了他们“轮番轰炸”的对象。

与此同时,他成了干妈家的“宝贝”,凡是有亲朋好友来往,他都要被郑重其事地介绍一番。无论哪位亲戚来了,他要陪着吃饭;无论哪位朋友来了,他也要陪着吃饭。菲比一家的好客,常使家里高朋满座,而张晓武总是做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应酬于其中。

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问的关系都比较淡,但犹太人不同,或许由于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目前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互相之间非常团结、亲近,每年的犹太新年或其他节日,能聚到的犹太人都要在一起吃饭。

张晓武到美国后不久赶上一个犹太节日,他陪干妈到一个亲戚家吃饭,那天竟有40多人。那些年纪大的人,有的是过去从德国的集中营里逃出来的,有的则是从波兰的集中营逃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平常的经历。他们平时很少与外人接触。但对张晓武却例外,也许是因为张晓武当了菲比的干儿子,已算进入了犹太人的圈子,所以他们对他非常热情,很多人一见面就对他说:“啊,我知道你,你就是那个中国‘哈佛大学’的学生,菲比天天讲起你。”于是大家都亲热地围上来和他聊天。

在美国,青年小伙子不与女孩子交往是不正常的。所以,菲比和艾略特非常关心张晓武的社交活动,经常热心地介绍一些女孩与他相识。也许是尊重他的中国文化吧,他们特别想方设法为他创造与中国女孩见面的机会。

艾略特的运输公司有个牙买加华人后裔的雇员,叫苏珊·万,在公司里开大型旅游客车,据说是公司里最漂亮的女人。艾略特对她说:“我有一个中国儿子。”苏珊不信。艾略特就把张晓武带去公司让她看。苏珊很高兴,对张晓武说:“你很幸运,你一定会干得很好。”苏珊已经结婚了,后来她介绍了一个新加坡来的华人女学生给晓武。那姑娘叫劳妮拉·龚。

那天,苏珊和龚小姐开车去接张晓武出去玩儿。菲比和艾略特郑重其事地对张晓武说:“在美国,这就是约会了。”所以,菲比夫妇十分重视张晓武与龚小姐的交往。他们特别把龚小姐请到家里,问这问那“审”了半天。张晓武感到有点别扭,他办什么事情历来都是自己做主的,在中国,亲爹亲妈都不管,而在这里,干爹干妈却什么都要过问,弄得张晓武哭笑不得。

其实,他并不想和龚小姐交往下去。那天龚小姐请他吃饭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他一直表现得很有分寸。分别时,他客气地说:“怎么感谢你呢?”龚小姐大约也觉得他在故意冷淡她,就非常得体地说:“不要感谢我,下次如果来了中国人,初来乍到,你帮他个忙,就等于对我最好的感谢了。”这句话让张晓武大受感动,他认为,龚小姐是位高尚的姑娘。

张晓武决心从干妈家里搬走,是有个过程的。

学院开学了,开始的几天,菲比每天早上用车送他;放学时,又开车去接他,她将此事当成一件乐事。而晓武却非常于心不安。有一天菲比有事不能来接他,便临时派了卡西来。晓武觉得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同时他也觉得太不自由了。每天回到家里,菲比都要问他学校里的情况,也许是因为她闲着没事干,这边刚听完晓武的汇报,那边就拿起电话转而向卡西汇报了。

卡西在电话里也问:“晓武怎么样?班上有什么情况?”

菲比在电话上说:“他今天发言了,老师说他发言很好……”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