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诺瓦之恋 (二) 《我在美国当律师》(3)
开学两个月之后,他拿到了奖学金的支票,从此便不再让菲比干妈接济他了。每月除了交房租,其它可供开支的钱仍然很少。270美元的房租,当时相当于人民币1620元,在中国,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美国这却是最便宜的房租。住在学校里的都是穷学生,有钱的孩子都住在校外的公寓楼里,像安迪他们住的那种,但一般都是一个人住一套。从这一点上看,安迪也不是富学生,富学生是不必和别人合住的。
诺瓦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大都家里很有钱,有的学生自己就很有钱,这个学校对学生的年龄没有限制,只要你交得起学费,考试合格,什么人都可以来。张晓武的同学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0岁的老头儿。晓武的同学中有医生,有演员,有时装模特儿,有贵夫人(在家没事干就来上大学),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高尔夫球职业球员。他们中,有的人是想借上大学而改行;有的是想熟悉一下法律知织。所以年纪大的学生较多。这些人自然是不会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的。
由于成年学生学习比较认真,所以学习成绩都比较好。衡量一个法学院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历年来考律师的成功率。诺瓦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成功率一直比较高,从一开始的百分之六十,很快上升为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佛罗里达州的八个法学院中名列第二。
张晓武住到学校里不久,很快便在学校的书店里谋到了一份工作——当业余售货员。这里的工作按小时计酬,每小时5美元,每周工作20小时,可挣100美元。每月四个星期,可挣400美元。晓武的零花钱基本上够了。他很高兴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
这个书店是校方专门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而建立的,从经理、副经理到售货员都是学生。书店专门经营法律书籍,所有学生的教课书都由这里经销,从出版社进货是批发价,这里按零售价售出,校方就是用这之中的盈利给在书店打工的学生发工资。
张晓武拿的是学生签证,不能到校外去干活,有了这个书店,他就不必为生计发愁了。虽然菲比干妈一直对他很慷慨,但他到了美国就不想再让干妈资助了。美国人十八岁以后就开始自立了。他二十多岁了,是个成年男人,自力更生是他的自尊,是他做人的准则。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他后来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店里的工作比较轻松,一星期20小时,实际上卖书的时间也就一小时。除了刚开学时忙些,平时没有多少学生来买书。没人来的时候他就坐在柜台边上看书。时间不抓住,就会流走。晓武认为时间比金钱更可贵。
他看的书是针对老师规定的图书内容而选择的。他在中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读了不少美国军事战略和核武器问题方面的书,还读了很多关于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书。由于读了这些书,在法学院上国际法课程时,他面对老师的提问可以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老师惊奇地发现:这个中国留学生懂得不少呀!
第一学期,张晓武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没有汽车,出去玩儿很不方便,而且出去玩儿也是要花钱的。他的微薄收入中,无法列上这项开支。他的宿舍里没有安电话,这样又可以省一笔开支。他的主要开支只有伙食费一项,他吃得很省,每周只需20美元。而这个数字还不够别的同学吃两天的。美国人不太爱吃鸡蛋,鸡蛋的价格很便宜,于是张晓武就变着花样吃鸡蛋。既然又便宜又有营养,何不大吃特吃一番?过去他特别爱吃蛋炒饭,他的烹调技术也只能操作蛋炒饭,于是蛋炒饭成了他在诺瓦法学院的“保留节目”,一气吃了近三年,从此永远倒了胃口。至今一看见蛋炒饭就没有食欲。
由于省吃俭用,第一学期就攒下一千多美元。这是他勤工俭学的最初积蓄,也是最后的积蓄。
第二学期,书店原来的副经理要毕业了,张晓武因工作认真,理账清楚,被提升为副经理,酬金也从原来的一小时5美元提到8美元,但是,挣钱多了,他却攒不下钱了。
1987年3月,他从积蓄中拿出785美元买了一辆汽车,是1974年出厂的瑞典“沃尔沃”牌轿车。这车已经跑了十万多英里,但从外表看上去还挺新,是一个家里开修车行的同学帮他买的。因为没有牌照,他只能在学院里开。当他在学院的空地上,开着“沃尔沃”练车时,所有的同学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他。他是这所学校里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似乎觉得看他在校园里练车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更引人注目的事情:他和一个美国姑娘关系密切,那姑娘是他的同班同学。两个人在一起,开支数额总要比一个人大得多,这也是他后来攒不下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张晓武、李忠效的
【纪实文学】
《我在美国当律师》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