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一) 《我在美国当律师》(2)
一、在美国的某个律师事务所谋个职位,作一个美国律师。这是大部分法学院毕业生都希望走的道路,但它却艰难而不通畅。
二、回国或留美作中美贸易生意。这将取决于许多因素和条件,尤其是在国内商界有关系或美国商界有关系,而我却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三、干脆回国,找一所大学教授美国法律。但太太是美国人,让她到中国定居她未必心甘情愿……
我掂量来掂量去,最后选择了第一条路。
经别人推荐,我与佛罗里达州最有影响的贝克——包利考夫律师事务所取得联系,贝克先生亲自与我进行应聘面谈。他对我非常感兴趣,建议我写出一份怎样在该事务所发展事业的计划。也就是说,他们准备聘用我了。
在美国,一般大的律师事务所,招聘的都是名牌院校里的高材生。对大多数的法学博士来说,能找到无论什么工作,有工资,就很满意了。因为美国的律师实在太多,仅佛罗里达,就有三万九千名注册的律师。但我并不满足于有份领工资的工作,我要为今后的发展多做考虑。
能被大的事务所聘用,自然是无比光彩的事情,但是很多律师为了能巩固自己在大事务所中的地位,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个新律师进了大事务所,都是往专业方面发展,而不是往综合方面发展。我分析了自己的情况,自己是华人,懂得双语种。我预见自己将来的客人大都是华人。若没有综合的知识,综合的经验,你就不能很好地为你的客人服务,从而也就会影响你事业的发展,当然,同时就影响你经济的收入。
另外我还有一点比较实际的考虑,我过去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总是在上学读书,几乎没有正儿八经工作过。在青岛工艺美术学校任教的那段时问,大部分精力也用在准备功课考研究生上。因而,我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在我还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之前,我不愿一脚踏进竞争激烈的大事务所中去,我必须精心地设计自己的前途,而不要被唾手可得的实利所诱惑。
在我苦苦地为自己的前途进行精心设计时,我的一位同学给我创造了一个机会。他也是律师,他有一大堆疑难案件办不过来,急需得力助手,他希望我能去助他一臂之力,所付的工资也还可观,于是我谢绝了贝克——包利考夫事务所对我的聘请,去了同学那里。
或许别人不会做这样的选择,拒绝了大律师事务所,而去一个小事务所处理堆积案件。但当时我认定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一个人只是急功近利,将成不了大事。
我的这位同学叫马克·布鲁尼,是意大利人后裔。他比我高两届,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跟一个小事务所的移民律师学移民法,并且花钱在这个事务所里租了一张桌子,开始办理法律业务,以此谋生。
在美国,求职就是求生。求生的方式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的。
所谓“租一张桌子”,就是你到处找不到工作,想到我这里来学学,可是你又无力交纳学费,为了给你一个糊口的机会,我以出租的方式给你一张办公桌,同时给你一些我不愿接的案子,你在办这些案子的时候磨炼自己,同时以办这些案子的律师费来养活自己。对外,你是我所里的工作人员,这使你能得到客人的信赖;但你不能以事务所的名义私自接案子,你接的案子,都纳入事务所的工作之中。
这位移民律师已经执业十余年,他有一批自己的客户,大都是中南美洲国家的公民,其中哥伦比亚公民居多。
在美国,你要想成为一名移民律师,必须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社团保持联系,这样你才会有绵绵不断的客源,或者如中国时下的叫法,称作“关系网”。
1989年初,那位执业十多年的移民律师由于职业上的道德败坏,被佛州律师工会吊销了他的营业执照,在这种情况下,马克·布鲁尼就接收了这家事务所。成了这个事务所的老板。这是他的运气,当然,这也是我的运气。他得到了老板的位置,我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
由于马克不是移民出身,不如我们是移民出身的人对移民法理解得那么深透,我们经历过到领事馆领签证的过程和自己申请绿卡的过程,对很多事情感受很深,马克就没有这种感受,对移民法迟迟不开窍。他的客源很多,复杂的案例也多,可他没经验,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必须再有个聪明能干的人帮他一把,于是他便选中了我。
我到马克的事务所上班以后,立即着手处理那些积压的疑难案件。这些案子都是马克的法律知识处理不了的,所以我也无法和他商量,只能单枪匹马地干。每拿到一个案件,我首先到图书馆里翻阅各种法典,找出准确答案,然后再跟所认识的移民律师进行联系,磋商。这个过程,使我一点点地积累了经验。这个积累,是在庞杂的美国社会立足的基础。我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但这是值得的。(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